软件开发质量核对单图(质量核对单是什么)

软件开发 150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软件开发质量核对单图,以及质量核对单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浅谈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度量技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软件开发质量核对单图,以及质量核对单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浅谈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度量技术

浅谈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度量技术

摘要:本文讨论软件开发过程中度量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度量,没有对软件过程的可见度,就无法控制软件质量。

关键词:软件开发质量度量

软件工程的唯一目标是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软件质量保证”(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简称SQA)是一种应用于整个软件过程的保护性活动。目的是验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合适的过程和标准。SQA应用软件质量度量技术使其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均得以保证。

软件度量是测度。测度用于整个软件过程:辅助估算、质量控制、生产率评估、及项目控制,目的是改进它。软件工程管理和其它工程管理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软件是知识产品,进度和质量都难以度量,生产效率也难以保证。其次,软件系统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正因为软件如此复杂和难以度量,为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这个目的,软件工程质量度量显得更加重要。

1、软件需求是进行“质量”度量的基础软件质量度量考虑两种不同的质量:设计质量和符合质量。设计质量包括系统的需求、规约和设计。符合质量则主要关注实现问题,如果实现了设计、得到的系统满足需求和性能目标,则符合质量较高,缺乏需求符合性则质量不高;指定的质量标准定义了一组软件开发的准则,缺乏开发标准就缺少质量“;隐含需求”没有满足,软件质量也值得怀疑。

为了保证软件产品满足需求,质量控制应用于整个开发周期的一系列审查、复审和测试。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策划可行的质量管理活动,然后正确地执行和控制这些活动以保证绝大多数的缺陷可以在开发过程中被发现。质量控制在创建工作产品的过程中还包括一个反馈循环。度量和反馈相结合,使得监测产品不满足规约时可调整开发过程。质量控制将视为整个制造过程的一部分。

2、软件度量的三个步骤

软件度量有数据收集、度量计算及度量评估三个必须执行的步骤。要度量软件质量,可通过创建一个包含过程及产品测量的数据库,让软件工程师及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及所开发的产品各个时段的质量状态。

软件工程是一种层次化技术,包括过程、方法和工具,它对技术或实体的分析、设计、建造、验证和管理。其基础是过程层,软件过程是建造高质量软件需要完成的任务框架,它定义了软件开发中采用的方法,而方法层是技术上如何实现,工具层对过程和方法提供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工具的支持。软件工程探索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现状,以有组织的质量保证为基础。质量管理刺激了不断的过程改进,正是这种改进导致了更加成熟的软件工程方法的`不断出现。

3、软件工程用技术度量评估质量软件工程的最高目标就是产生高质量的系统、应用软件或产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软件工程师必须掌握在成熟的软件过程背景下对有效的方法及现代化的工具(如CASE)之应用。由于硬件成本持续降低,可支持运行CASE工具的工作站和网络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使用的工作平台,CASE工具可完成一些特定的软件开发过程。这些工具提供给软件设计者以图形方式描述软件设计的能力,这样就易于维护、易于交叉检查、易于理解。除此之外,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及优秀的软件工程管理者必须不时评估是否能够达到高质量的目标。

4、有用的软件质量的测量指标

为了保证软件质量,人们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测量方法测度质量因素,书中提出四种常用测量指标:正确性:正确性是软件完成所需的功能的程度。正确性的最常用的测量是每千行(KLOC)的缺陷数,在这里,缺陷定义为验证出来的与需求不符的地方。

可维护性:指遇到错误时程序能被修改的容易程度;环境发生变化时程序能够适应的容易程度,用户希望改变需求时程序被增强的容易程度。可维护性无法直接测量,采用间接测量。如面向时间的度量用平均修改时间(mean-time-to-change,MTTC),即分析改变的需求、设计合格的修改方案、并将修改的结果发布给用户所花的时间。

完整性:现在软件完整性日益重要。它测量系统在安全方面的抗攻击能力。这些攻击可能发生在软件的三个主要成分上:程序、数据及文档。为了测量完整性必须加入两个附加的属性:威胁和安全性。一个系统的完整性可以定义为:完整性=Σ[l—威胁×(1—安全性)]可用性:即“用户友好性”。根据四个特性量化“用户友好性”:(1)学会系统所需的体力的和/或智力的投入;(2)使用系统达到中等效率所需的时间;(3)当系统由某个具有中等效率的人使用时,测量到的生产率的净增长率(与被该系统替代的老系统相比);以及(4)用户对系统的态度的主观评估(可以通过调查表获得)。

上述的四个因素仅仅是被建议作为软件质量测量显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样板,软件质量因素还有:健壮性、效率、可用性、风险、可理解性、可维修性、灵活性(适应性)、可测试性、可移植性(、有一种定量度量的方法是:用原来程序设计和调试的成本除移植时需用的费用)。可再用性、可运行性等等。

5、结语

差异控制是软件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就要注意差异控制,注意项目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阶段要注意:(1)质量指标对不同人群、不同目的、不同时段要求可能不同,具体质量控制指标需供需双方共同约定;(2)质量指标与度量标准、目的相关,一般的情况是高指标具有高技术难度、需要高投入、较长开发期;(3)软件开发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制造,软件的整个过程都是设计过程(没有制造过程);(4)软件开发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物质资源,而主要是人力资源。

充分认识软件工程的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切实采用的软件度量技术,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满足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定期评价质量体系,生产出高质量软件。 ;

软件开发企业质量管理

软件开发企业质量管理

摘 要:为了提升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我国软件企业应参照标准化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与国际接轨,以提高软件开发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及软件质量实质的分析,提出加强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软件工程;软件质量;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金铁(1969-),男,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计算机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唐晓军(1971-),女,航天42所化学源部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张勇(1982-),男,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计算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通信。

0 引言

随着软件业的高速发展,在软件开发史上出现了“软件危机”,由于对于软件开发中的成本控制、软件进度、软件的可维护性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软件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应与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认证体系ISO9000系列标准接轨,加强软件企业对项目开发的质量管理,全面提升软件企业的开发质量。

1 软件工程视角下的软件开发质量

1.1 软件开发方法与开发质量

软件的开发一般是由开发模式决定的,不同的开发模式决定了开发方法的不同,并最终影响到产品质量的高低。

软件质量管理所关心的问题正是规模化开发过程中对可重复性、可复用性、可维护代码的可靠性和健壮性要求,最终的目标是适用于专业领域的应用需要,发挥软件应用功能提升专业领域的生产及工作效率。

在开发的各个环节实现以下目标,各个阶段易于实现而不是使用高深的技术,各阶段平滑过渡而不是另起炉灶,整个系统结构易于理解也便于维护,已实现的成熟开发过程能够重用,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形成系统模型,整合多个开发团队协同工作。

目前,面向对象的技术是反映现实世界为主导的建模技术,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模仿现实世界,并可以最大程度地重用现有的软件产品。

1.2 代码重用与开发质量

面向对象的技术核心就是重用,开发者要在各个环节贯彻这种思想。

重用是解决软件工程中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代码重用的好处很多,表现在提高代码开发生产力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在提高软件开发质量方面的作用更是表现得十分深远。

开发人员往往比较熟悉“自己的”代码,自己编写的更为熟悉,也感觉更可靠,但是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是不允许每次开发都要从空白状态为起点,要能够运用过去开发成果、运用相关企业的开发成果,这都需要开发团队从代码重用中找到解决方案,以代码重用为基础,合理规划人员组织分工、收益分配、责权利等管理环节,才能使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渗透到软件企业的血液之中。

2 软件质量模型与改进方法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质量管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ISO9000系列标准和CMM模型已受到软件企业的重视,它可以有效地指导软件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的质量管理需求,在软件开发行业中,产生了基于过程改进的软件质量管理模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1 基于过程改进的软件质量模型

企业在软件开发中需要关注顾客满意、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等问题,如何形成一种机制,使企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升级。

软件开发的过程模型很多,有瀑布开发模型、原型法模型、螺旋模型、迭代式过程模型等。

它们对软件生命周期的划分都有所不同,但是为了便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质量控制模型还是依据软件开发中的“策划、控制、改进”三个环节来分,用这三个过程对软件开发质量管理过程进行划分,也分为软件质量策划、软件质量控制和软件质量改进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分别进行过程改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使软件企业和相关人员能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便于实施,保证企业能够达到质量管理的目标。

2.2 基于过程改进的软件质量管理

基于过程改进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软件过程成熟度、合理的软件质量目标确立、软件测试与维护能力的提高等。

对于多数软件企业来说,由于软件人才不足,许多必须的过程改进无法实施,开发人员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人们在软件生产全过程中,不愿提出过多的质量要求,结果使开发质量无法保证,多数情况下,在开发初始阶段,这些质量要求是被完全忽视的。

软件过程成熟度是衡量软件企业质量水平和开发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说,不是掌握了多少先进的技术,而是多少技术能够用于成功的开发,也就是常说的不在于会而在于精,精通成熟技术的能力才具有商业价值,也才能够实现用户的质量要求。

为此,需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软件企业的能力建设,也要时刻清楚企业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开发中合理确立质量目标,与用户充分沟通,防止好大喜功及盲目夸大自身能力,使企业陷入软件危机。

软件测试与维护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一个中小型软件企业来说,缺乏强有力的机构和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使一些很容易解决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最终严重影响了软件的质量,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3 软件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的途径

3.1 质量管理的关键

质量的提高如果没有人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在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中的任务就是消除软件的缺陷,达到用户满意目标。

软件的缺陷主要有两种: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

技术方面的软件缺陷,需要从技术方面去解决,主要手段是让软件开发人员学习和创新,从技术上探索和总结,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要经常召开技术方面的会议,通过对产品中的各种错误和缺陷进行研究,就可以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并通过技术培训等形式进行推广,解决此类技术问题。

而管理方面的缺陷,需要从管理方面去解决,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在软件开发中会产生责任与职能上交叠或空缺的领域,当软件开发出现质量问题时,大家都知道问题所在,但谁都不愿管,谁都不负责。

软件开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很难一开始就把需求和解决方案完全描述清楚,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那些视而不见的“小问题”会变成阻碍产品质量的大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各类人员的交流,要充分发挥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质量意识,才能不断突破管理缺陷带来的质量问题。

3.2 质量管理的完善

质量的提高更需要一套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实施一套有效的管理程序来不断地消灭产品的质量缺陷,质量的提高必然需要人的参与,更需要有效组织下的人的参与。

质量管理要在质量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下有序进行,质量部门主导的质量工作应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开发工作之中,质量管理不是产品生产完成后的检验工作,也不是最后判断合理与否的橡皮图章,而是渗透到每个员工血液中的、融入每个开发环节中无形的而又真正存在的东西,不应仅仅地把它看成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而应该由质量管理部门拿出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现实可行的考评指标,以及最终产品检验标准,才能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3.3 质量认证的实施

质量认证是一种对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估,ISO9000系列标准化质量体系认证是一种外部认证,通过了认证,就可以获得国际上的质量认可,是产品质量达到形式上的也是本质上的目标。

但外部认证往往是被动的,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在认证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偏差,有的会因为获得认证而放松管理,有的会为了实现认证指标而加强管理,而忽视软件产品质量的本质内容,这都违背了质量认证目标。

实际上,企业内部质量活动也是一种认证,它是一种主动的认证行为,企业要走“向质量要生存、向质量要效益”的发展之路,就要认真做好企业内部认证,实事求是地解决内部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许育诚.软件测试与质量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李志伟.军用软件开发工程化质量管理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5).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分析阶段可以使用的工具是______。A、N-S图B、DFD图C、PAD图D、程

选B,在软件开发中,需求分析阶段可以使用的工具是DFD图。

DFD图是需求分析阶段业务人员能够理解的工具,而N-S图、PAD图、程序流程图,都是具体到设计阶段的设计工具。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选项中这几种图:

1、N-S图:Nassi和Shneiderman 提出了一种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的图形描述工具,叫做盒图,也叫做N-S图,是结构化编程中的一种可视化建模。为表示五种基本控制结构,在N-S图中规定了五种图形构件。

2、DFD图:DFD图即为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3、PAD图,PAD是Problem Analysis Diagram的缩写,它是日本日立公司提出,由程序流程图演化来的,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表现程序逻辑结构的图形工具。

4、程序流程图,独立于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比较直观、清晰,易于学习掌握。程序流程图又称程序框图,是用统一规定的标准符号描述程序运行具体步骤的图形表示。

程序框图的设计是在处理流程图的基础上,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和处理过程的详细分析,将计算机的主要运行步骤和内容标识出来。程序框图是进行程序设计的最基本依据,因此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程序设计的质量。

扩展资料:

软件开发需求分析过程:

软件需求分析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它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它有效性需求。

进行需求分析时,应注意一切信息与需求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尽量避免分析员的主观想象,并尽量将分析进度提交给用户。在不进行直接指导的前提下,让用户进行检查与评价。从而达到需求分析的准确性。

分析员通过需求分析,逐步细化对软件的要求,描述软件要处理的数据域,并给软件开发提供一种可转化为数据设计、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的数据和功能表示。在软件完成后,制定的软件规格说明还要为评价软件质量提供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需求分析

关于软件开发质量核对单图和质量核对单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