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模型对应的软件开发方法(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瀑布模型对应的软件开发方法,以及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软件开发瀑布模型适用于
软件开发瀑布模型适用于以下场景:
1、需求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且项目开发周期内需求没有或极少变化,对需求变更进行严格控制,例如航空航天、金融核心系统等。
2、稳定的低风险项目(对目标、环境非常熟悉),规模小实现简单易受控的项目。
3、合同式的合作方式,严格按照说明执行,客户需求明确且不参与软件实现过程。
瀑布模型
1、瀑布模型的优点: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2、瀑布模型的缺点:开发过程一般不能逆转,否则代价太大;很难严格按该模型进行。
3、瀑布模型的使用范围:用户的需求非常清楚全面,且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变化,对软件的应用领域很熟悉;用户的使用环境非常稳定;开发工作对用户参与的要求很低。
快速原型模型
1、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可以得到比较良好的需求定义,容易适应需求的变化;有利于开发与培训的同步;费用低、开发周期短且对用户更友好。
2、快速原型模型的缺点:客户与开发者对原型理解不同; 准确的原型设计比较困难; 不利于开发人员的创新。
3、快速原型模型的使用范围:对所开发的领域比较熟悉而且有快速的原型开发工具;项目招投标时,可以以原型模型作为软件的开发模型;进行产品移植或升级时,或对已有产品原型进行客户化工作时,原型模型是非常适合的。
增量模型
1、增量模型的优点:优点是人员分配灵活,刚开始不用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可先发布部分功能给客户,对客户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2、增量模型的缺点:并行开发构件有可能遇到不能集成的风险,软件必须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3、增量模型的使用范围:进行已有产品升级或新版本开发,增量模型是非常适合的,完成期限严格要求的产品,可以使用增量模型对所开发的领域比较熟悉而且已有原型系统,增量模型也是非常适合的。
螺旋模型
1、螺旋模型的优点:灵活性,可以在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变更计算变得简单容易;客户始终参与每个阶段的开发,保证了项目不偏离正确方向以及项目的可控性。
2、螺旋模型的缺点: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专门知识,在风险较大的项目开发中,如果未能够及时标识风险,势必造成重大损失;会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
3、螺旋模型的使用范围: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的软件项目。
软件开发流程的瀑布模型主要包含哪些步骤
1、软件的前期规划:此阶段是软件开发与需求放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阶段:该阶段完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经审定和批准后将作为整个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列入管理的基线,在本阶段将不确定性的软件需求(主要是功能)明确化。
3、系统编程阶段: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建立软件总体结构和模块间的关系,确定各模块功能,定义各功能模块的接口,设计全局数据库和数据结构;然后进行细节的编程。
4、测试阶段:测试阶段是软件不可少的阶段,按详细设计的结构,伟创软件针对用户方体验,根据软件单元测试计划,依照将经过单元测试的底层程序单元逐步组装成子项目直到开发项目的过程,对软件进行测试。
5、验收阶段:对完成中试的软件进行检查、审查和评审,确定软件是否达到了软件任务书的要求。验收通过的软件可以向软件交办单位交付。
什么是瀑布型软件开发模型?有何优缺点?
瀑布模型的优点: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瀑布模型的缺点:
(1)开发过程一般不能逆转,否则代价太大;
(2)实际的项目开发很难严格按该模型进行;
(3)客户往往很难清楚地给出所有的需求,而该模型却要求如此。
(4)软件的实际情况必须到项目开发的后期客户才能看到,这要求客户有足够的耐心。
瀑布模型的使用范围:
(1)用户的需求非常清楚全面,且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变化;
(2)开发人员对软件的应用领域很熟悉;
(3)用户的使用环境非常稳定;
(4)开发工作对用户参与的要求很低。
扩展资料:
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其主要问题在于:
(1)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 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3) 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按照瀑布模型的阶段划分,软件测试可以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瀑布模型
什么是基于瀑布模型的开发方法
瀑布模型即生存周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
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瀑布模型的本质是一次通过,即每个活动只执行一次,最后得到软件产品,也称为“线性顺序模型”或者“传统生命周期”。其过程是从上一项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对象作为输入,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并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同时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面,甚至更前面的活动。
瀑布模型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及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使用,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瀑布模型对应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瀑布模型对应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