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软件开发模型(主流软件开发模型是什么)

软件开发 157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主流软件开发模型,以及主流软件开发模型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软件开发模式有哪些?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主流软件开发模型,以及主流软件开发模型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软件开发模式有哪些?

软件开发模式有哪些?\x0d\x0a\x0d\x0a快速原型模型:(需要迅速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以便理解和澄清问题)\x0d\x0a\x0d\x0a快速原型模型允许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软件的需求进行初步的非完全的分析和定义,快速设计开发出软件系统的原型(展示待开发软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和性能\x0d\x0a(过程:用户对该原型进行测试评定,给出具体改善的意见以及丰富的细化软件需求,开发人员进行修改完善)\x0d\x0a\x0d\x0a优点:\x0d\x0a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x0d\x0a缺点:\x0d\x0aA、所选用的开发技术和工具不一定符合主流的发展\x0d\x0aB、快速建立起来的系统加上连续的修改可能会造成产品质量底下\x0d\x0a\x0d\x0a增量模型:(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徐磊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第一个增量往往就是核心的产品)\x0d\x0a\x0d\x0a与其他模型共同之处:它与原型实现模型和其他演化方法一样,本质都是迭代\x0d\x0a\x0d\x0a与原型实现模型不同之处:它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产品,(它不需要等到所有需求都出来,只要摸个需求的增量包出来即可进行开发)\x0d\x0a\x0d\x0a优点:\x0d\x0a1、人员分配灵活,一开始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x0d\x0a2、当配备人员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品时,它可以提供一种先推出核心产品的途径,可现发布部分功能给用户(对用户起镇静作用)\x0d\x0a3、增量能够有计划的管理技术风险\x0d\x0a\x0d\x0a缺点:\x0d\x0a1、如果增量包之间存在相交的情况且未很好处理,则必须做全盘系统分析\x0d\x0a\x0d\x0a注:\x0d\x0a这种模型将功能细化后分别开发的方法较适应于需求经常改变的软件开发过程\x0d\x0a\x0d\x0a原型模型:(样品模型,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完善原型)\x0d\x0a\x0d\x0a主要思想:\x0d\x0a先借用已有系统作为原型模型,通过“样品”不断改进,使得最后的产品就是用户所需要的。原型模型通过向用户提供原型获取用户的反馈,使开发出的软件能够真正反映用户的需求,\x0d\x0a\x0d\x0a采用方法:\x0d\x0a原型模型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完善原型,使得原型能够“快速”开发,避免了像瀑布模型一样在冗长的开发过程中难以对用户的反馈作出快速的响应\x0d\x0a\x0d\x0a优点:\x0d\x0a\x0d\x0a(1)开发人员和用户在“原型”上达成一致。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设计中的错误和开发中的风险,也减少了对用户培训的时间,而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正确性以及用户的满意程度。\x0d\x0a\x0d\x0a(2)缩短了开发周期,加快了工程进度。\x0d\x0a(3)降低成本。\x0d\x0a缺点:\x0d\x0a1、当重新生产该产品时,难以让用户接收,给工程继续开展带来不利因素。\x0d\x0a2、不宜利用原型系统作为最终产品。采用原型模型开发系统,用户和开发者必须达成一致:\x0d\x0a\x0d\x0a喷泉模型:(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为驱动的模型,主要用于采用对象技术的软件开发项目)\x0d\x0a\x0d\x0a它认为软件开发过程自下而上周期的各阶段是相互迭代和无间隙的特性\x0d\x0a相互迭代:软件的摸个部分常常被重复工作多次,相关对象在每次迭代中随之加入渐进的软件成分\x0d\x0a无间隙:它在各项活动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如分析和设计活动之间)\x0d\x0a\x0d\x0a优点:\x0d\x0a1、可以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x0d\x0a\x0d\x0a不便之处:\x0d\x0a1、由于喷泉模型在各个开发阶段是重叠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因此不利于项目的管理。\x0d\x0a2、这种模型要求严格管理文档,使得审核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面对可能随时加入各种信息、需求与资料的情况\x0d\x0a\x0d\x0a螺旋模型:(适合用于需求经常变化的项目)\x0d\x0a\x0d\x0a它主要是风险分析与评估,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x0d\x0a过程:\x0d\x0a1、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x0d\x0a2、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x0d\x0a3、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x0d\x0a4、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x0d\x0a\x0d\x0a优点:\x0d\x0a1、它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中\x0d\x0a缺点:\x0d\x0a1、难以让用户确信这种烟花方法的结果是可以控制的\x0d\x0a2、建设周期长(而软件技术发展比较快,所以经常会出现软件开发完毕后,和当前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无法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x0d\x0a3、除非软件开发人员擅长寻找可能的风险,准确的分析风险,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x0d\x0a\x0d\x0a瀑布模型:(从本质来讲,瀑布模型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重复应用)\x0d\x0a(核心思想: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依照软件生命周期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次序)\x0d\x0a\x0d\x0a缺点:\x0d\x0a1、在项目各个阶段之间极少有反馈,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增加了工作量\x0d\x0a2、用户只有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后期才能看到结果,增加了开发的风险\x0d\x0a3、需要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的阶段\x0d\x0a4、在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x0d\x0a(如果有信息未被覆盖或是发现问题了,必须返回到上一个阶段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只有当上一阶段都被确认后才进行下一阶段)\x0d\x0a5、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x0d\x0a\x0d\x0a优点:\x0d\x0a1、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分的检查点\x0d\x0a2、当完成一个阶段后,只需要去关注后续阶段\x0d\x0a3、可在迭代模型中应用瀑布模型\x0d\x0a\x0d\x0a按照瀑布模型的阶段划分,软件测试可以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x0d\x0a\x0d\x0a注:由于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对于经常变化的项目而言,瀑布模型毫无价值,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有哪几种

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有:边做边改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演化模型、喷泉模型、智能模型、混合模型、RAD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DevelopmentModel)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工作的基础。

简述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有9种典型的开发模型

1. 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

2.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3.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4.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5.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6. 演化模型(incremental model);

7. 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

8. 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

9. 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以上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软件的开发模型包括?

1. 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

遗憾的是,许多产品都是使用"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对编写几百行的小程序来说还不错,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

(1) 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

(2)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

(3)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2.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1970年Winston Royce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中,如图所示,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

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其主要问题在于:

(1)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 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3) 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该认识到,"线性"是人们最容易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思想方法。当人们碰到一个复杂的"非 线性"问题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其分解或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线性问题,然后逐个解决。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可能是复杂的,而单个子程序总是简单的,可以用线 性的方式来实现,否则干活就太累了。线性是一种简洁,简洁就是美。当我们领会了线性的精神,就不要再呆板地套用线性模型的外表,而应该用活它。例如增量模 型实质就是分段的线性模型,螺旋模型则是接连的弯曲了的线性模型,在其它模型中也能够找到线性模型的影子。

3.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显然,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出软件原型,一旦确定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建造的原型将被丢弃。因此,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迅速建立原型,随之迅速修改原型,以反映客户的需求。

4.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又称演化模型。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子集的可运行产品。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但是,增量模型也存在以下缺陷:

(1) 由于各个构件是逐渐并入已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所以加入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2) 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在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

例如,使用增量模型开发字处理软件。可以考虑,第一个增量发布基本的文件管理、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二个增量发布更加完善的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三个增量实现拼写和文法检查功能,第四个增量完成高级的页面布局功能。

5.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1988年,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如图所示,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了以下活动:

(1)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2) 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3)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

(4)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

螺旋模型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之中。但是,螺旋模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具体如下:

(1)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但要求许多客户接受和相信这种分析,并做出相关反应是不容易的,因此,这种模型往往适应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

(2) 如果执行风险分析将大大影响项目的利润,那么进行风险分析毫无意义,因此,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软件项目。

(3) 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擅长寻找可能的风险,准确地分析风险,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该阶段的目标,完成这些目标的选择方案及其约束条件,然后从风险角度分析方案的开发策略,努力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有时需要通过建造原型来完成。如果某些风险不能排除,该方案立即终止,否则启动下一个开发步骤。最后,评价该阶段的结果,并设计下一个阶段。

6.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也称面向对象的生存期模型, OO模型)

喷泉模型与传统的结构化生存期比较,具有更多的增量和迭代性质,生存期的各个阶段可以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而且在项目的整个生存期中还可以嵌入子生存期。就像水喷上去又可以落下来,可以落在中间,也可以落在最底部。

7.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

智能模型拥有一组工具(如数据查询、报表生成、数据处理、屏幕定义、代码生成、高层图形功能及电子表格等),每个工具都能使开发人员在高层次上定义软件的某些特性,并把开发人员定义的这些软件自动地生成为源代码。

这种方法需要四代语言(4GL)的支持。4GL不同于三代语言,其主要特征是用户界面极端友好,即使没有受过训练的非专业程序员,也能用它编写程序;它是一种声明式、交互式和非过程性编程语言。4GL还具有高效的程序代码、智能缺省假设、完备的 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生成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4GL(如Foxpro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特征。但4GL目前主要限于事务信息系统的中、小型应用程序的 开发。

8.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过程开发模型又叫混合模型(hybrid model),或元模型(meta-model),把几种不同模型组合成一种混合模型,它允许一个项目能沿着最有效的路径发展,这就是过程开发模型(或混合模型)。实际上,一些软件开发单位都是使用几种不同的开发方法组成他们自己的混合模型。各种模型的比较每个软件开发组织应该选择适合于该组织的软件开发模型,并且应该随着当前正在开发的特定产品特性而变化,以减小所选模型的缺点,充分利用其优点,下表列出了几种常见模型的优缺点。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模型优点缺点瀑布模型文档驱动系统可能不满足客户的需求快速原型模型关注满足客户需求可能导致系统设计差、效率低,难于维护增量模型开发早期反馈及时,易于维护需要开放式体系结构,可能会设计差、效率低螺旋模型风险驱动风险分析人员需要有经验且经过充分训练

9.RUP模型

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模型是Rational公司提出的一套开发过程模型,它是一个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通用业务流程。它描述了一系列相关的软件工程流程,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即相同的流程构架。RUP 为在开发组织中分配任务和职责提供了一种规范方法,其目标是确保在可预计的时间安排和预算内开发出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高品质的软件。RUP具有两个轴,一个轴是时间轴,这是动态的。另一个轴是工作流轴,这是静态的。在时间轴上,RUP划分了四个阶段: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发布阶段。每个阶段都使用了迭代的概念。在工作流轴上,RUP设计了六个核心工作流程和三个核心支撑工作流程,核心工作流轴包括:业务建模工作流、需求工作流、分析设计工作流、实现工作流、测试工作流和发布工作流。核心支撑工作流包括:环境工作流、项目管理工作流和配置与变更管理工作流。RUP 汇集现代软件开发中多方面的最佳经验,并为适应各种项目及组织的需要提供了灵活的形式。作为一个商业模型,它具有非常详细的过程指导和模板。但是同样由于该模型比较复杂,因此在模型的掌握上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成本。尤其对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它具有如下特点:

(1)增量迭代,每次迭代都遵循瀑布模型能够在前期控制好和解决风险;

(2)模型的复杂化,需要项目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10.IPD模型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流程是由IBM提出来的一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非常适合于复杂的大型开发项目,尤其涉及到软硬件结合的项目。

IPD从整个产品角度出发,流程综合考虑了从系统工程、研发(硬件、软件、结构工业设计、测试、资料开发等)、制造、财务到市场、采购、技术支援等所有流程。是一个端到端的流程。

在IPD流程中总共划分了六个阶段(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发布阶段和生命周期阶段),四个个决策评审点(概念阶段决策评审点、计划阶段决策评审点、可获得性决策评审点和生命周期终止决策评审点)以及六个技术评审点。

IPD流程是一个阶段性模型,具有瀑布模型的影子。该模型通过使用全面而又复杂的流程来把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并降低风险。一定程度上,该模型是通过流程成本来提高整个产品的质量并获得市场的占有。由于该流程没有定义如何进行流程回退的机制,因此对于需求经常变动的项目该流程就显得不大适合了。并且对于一些小的项目,也不是非常适合使用该流程。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有哪些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有九种

1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1970年Winston Royce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2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3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又称演化模型。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4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1988年,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5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也称面向对象的生存期模型, OO模型)

6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智能模型拥有一组工具(如数据查询、报表生成、数据处理、屏幕定义、代码生成、高层图形功能及电子表格等),每个工具都能使开发人员在高层次上定义软件的某些特性,并把开发人员定义的这些软件自动地生成为源代码。

这种方法需要四代语言(4GL)的支持。4GL不同于三代语言,其主要特征是用户界面极端友好,即使没有受过训练的非专业程序员,也能用它编写程序;它是一种声明式、交互式和非过程性编程语言。4GL还具有高效的程序代码、智能缺省假设、完备的 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生成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4GL(如Foxpro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特征。但4GL目前主要限于事务信息系统的中、小型应用程序的 开发。

7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过程开发模型又叫混合模型(hybrid model),或元模型(meta-model),把几种不同模型组合成一种混合模型,它允许一个项目能沿着最有效的路径发展,这就是过程开发模型(或混合模型)。

8.RUP模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模型是Rational公司提出的一套开发过程模型,它是一个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通用业务流程。它描述了一系列相关的软件工程流程,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即相同的流程构架。

9。IPD模型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流程是由IBM提出来的一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非常适合于复杂的大型开发项目,尤其涉及到软硬件结合的项目。

主流软件开发模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主流软件开发模型是什么、主流软件开发模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扫码二维码